手機代駕這個新名詞在中國的租車市場上越炒越熱,那這個詞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,下面小編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。
“手機代駕”延續了電子商務低價、便捷的特點。在“蘋果”App Store搜索“代駕”二字,會泛起“e代駕”“微代駕”“愛代駕”等20多款相關軟件。其中很多以“39元起”作為廣告,個別甚至是“29元起”。價格比普遍100元起的傳統代駕有大幅下降。“假如路途遠,比打車還便宜,而且省去了第二天返回取車的麻煩。”王先生正為結婚做打算,因此經濟賬算得很仔細。
各款手機代駕軟件的使用方法相似,都具有自動定位功能,為使用者篩選出間隔較近的代駕司機。打開軟件后,首先提示“綁定手機”,隨后泛起輿圖,清楚地標示出代駕司機的詳細位置。每名司機都附有姓名、照片、評級、駕齡、代駕次數等具體信息,點擊“選擇該司機”即可完成下單。司機會在幾分鐘內與客人聯系。
“就近接活,客人等的時間短,我們也省事兒。”放工后兼職代駕的周師傅說,“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塊錢。”
除手機軟件外,很多代駕公司還推出了微信服務。車主向其賬號發送自己的位置,就會收到四周代駕司機的信息。
手機代駕軟件也鑒戒了淘寶網的經驗。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的老板先容,這些軟件都有“評價”功能,服務結束后客人給司機打分。既晉升用戶體驗,也可以督促司機。
手機代駕軟件使用利便、價格實惠,讓交易雙方都減少了本錢支出。但其背后存在的風險隱患卻不容忽視。在網上可以看到良多關于“手機代駕”的負面動靜。如司機趁客人酒醉偷走財務、發生事故后司機逃逸等。
有消費者擔憂,“手機代駕”的司機大多是兼職,沒有經由嚴格的資格認定。記者調查發現,代駕司機從業門檻不高,治理也很疏松。代駕公司會對應聘司機進行口試與駕駛技能測試,考試合格才能上崗。但公司與司機之間僅僅是合作關系,而非雇傭關系。
有法律專家表示,因為代駕車輛不屬于營運車輛,交管部分對其治理僅限于要求代駕司機具備駕駛資格。代駕行業的監管目前仍是空缺,其“行業規則”多屬于商定俗成,是市場自發形成的。對“規則”的遵守只能依賴消費者與從業者的自律。一旦發生糾紛,責任認定與賠償往往碰到良多災題。有關部分應出臺相關規范,這樣手機代駕行業才能健康發展。 |